【兩會話環保】全社會不懈努力 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發布日期:(2018-12-4) 點擊次數:1101 |
|
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,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。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,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,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。必須科學施策、標本兼治、鐵腕治理,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。
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。今年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%,重點地區細顆粒物(PM2.5)濃度明顯下降。
一要加快解決燃煤污染問題。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,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,完成以電代煤、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,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。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力度,東中部地區要分別于今明兩年完成,西部地區于2020年完成。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,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,有效緩解棄水、棄風、棄光狀況。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。
二要全面推進污染源治理。開展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專項行動。對所有重點工業污染源,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。明確排放不達標企業最后達標時限,到期不達標的堅決依法關停。
三要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。基本淘汰黃標車,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,對高排放機動車進行專項整治,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。在重點區域加快推廣使用國六標準燃油。
四要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。加強對霧霾形成機理研究,提高應對的科學性和精準性。擴大重點區域聯防聯控范圍,強化應急措施。
五要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。對偷排、造假的,必須嚴厲打擊;對執法不力、姑息縱容的,必須嚴肅追究;對空氣質量惡化、應對不力的,必須嚴格問責。治理霧霾人人有責,貴在行動、成在堅持。全社會不懈努力,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。
強化水、土壤污染防治。今年化學需氧量、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%。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。開展土壤污染詳查,分類制定實施治理措施。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,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。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,使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。
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。抓緊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。啟動森林質量提升、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、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,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200萬畝以上,積累更多生態財富,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。
政府工作報告,要點如下:
取得了不少成就,政府主要做了八項工作。
經濟穩中向好:工業企業利潤由上年下降2.3%轉為增長8.5%。
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。
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.3%。
還有困難和問題:一些地區嚴重霧霾頻發;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令人痛心;涉企收費多,群眾辦事難等問題仍較突出。
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.5%左右,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;
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%左右;
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(比2016年還多100萬人),城鎮登記失業率4.5%以內;
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.4%以上;
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、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;
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;
實現進城落戶1300萬人以上。
去產能: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,退出煤炭產能1.5億噸以上。
去庫存:三四線城市要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;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。
降成本: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范圍,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。
國企改革: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。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,在電力、石油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。
投資: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、公路水運投資1.8萬億元。
消費:促進電商、快遞進社區進農村;擴大內外銷產品“同線同標同質”實施范圍。
創新:加快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。
環保:重點地區細顆粒物(PM2.5)濃度明顯下降。
醫療: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。 |
|
上一篇:美麗陜西進行時 節能減排 筑牢綠色發展基礎 | 下一篇:人民日報:建設綠水青山 中國給全球綠色發展帶來信心 |